重返火红年代 第240节
  “这个我们当然喜欢,别忘了,我们还有20万台的订单。”
  “春季到了,产量应该再提一些。”
  “就是,小排量摩托车的需求太大了,就连我们的非洲区购买力都非常强。”
  “要不咱们做一个飞行俱乐部?”
  “这种小飞机我相信可以卖的非常好。”
  “我这边已经通知部分潜在客户了。”
  “你们北美区域当然好了,你们那边卖的船用推进器都比我们这边多。”
  “你们要开拓市场,非洲到欧洲,亚洲到欧洲,不就是一个地中海吗?”
  “地中海可没有你们的加勒比海条件好。”
  “可不可以制造游艇?”
  “要是能够制造游艇,咱们弄一个超级俱乐部。”
  “霍先生可以问一问。”
  “游艇,飞机,跑车,咱们弄一个超级俱乐部。”
  “这个想法很好。”
  一帮子经销商说着说着,不知道怎么就说到游艇上面去了。
  “话说,船用推进器也该升级了?”
  “应该升级更大排量的。”
  这一帮子经销商这两年很是挣了一些钱,想法也就多了,当然对方也有很多的优势。
  这一帮子经销商就不参与制造,也不允许除开霍先生之外的人参与制造。
  本来霍先生准备让一些同乡开厂子,生产一些零部件,电饭煲或者其他的部分零部件塑料制品之类的。
  塑料制品在港岛成本便宜,金属因为要冶炼,运输,另外耗能也高,所以并不划算。
  摩托车上大部分的塑料制品也是霍先生生产的,模具都是内地送来的。
  当然有这么一帮子经销商也很好,起码在拿地等方面没啥问题,港口什么的也方便。
  霍先生现在基本上是港岛华人首富了,起码明面上是这样,港口其实大部分投资也是内地合作的。
  京都这边,孙爱国走进了维修科,看到刘海正在作图,心里有些感慨,这维修科哪怕就刘海一个人,人家也是专心干活。
  “厂长?”刘海听到有人来了,抬头一看,就看到是孙爱国,立即招呼。
  “你忙,我说几句话就走。”孙爱国赶紧阻止刘海给自己倒茶。
  “厂长,又有什么任务?”刘海听到这话,赶紧问道。
  “没任务就不能来看看你?”孙爱国看着刘海的图纸问道。
  “您一个大厂长,这年初生产任务最重的时候,又进了那么多新工人,忙的不行了。”刘海还是给孙爱国倒茶,开口说道。
  “最近是比较忙,我们这边区里面这个月就增加了两万多学生,六月还要增加一批。”孙爱国点点头,接过了茶杯。
  听起来几万人很多,但是周围的配套厂太多了,大小数不清的各种厂子,材料更是涉及五花八门的,就连制造木头箱子的都好几个木材加工厂,更别说其他皮具厂,纸箱厂等等的。
  “港岛那边经销商想进军游艇行业,想问问内地能制造吗?”
  “他们点名要你来设计。”孙爱国还是开口说道。
  “有没有有相关的资料?”刘海听到这话,倒是没有拒绝,现在是什么能搞钱就搞什么。
  “这个上面正在准备,你也别太着急了,该休息的好好休息。”孙爱国听到刘海这样说就放心了。
  “没事的,我年轻,也就这两个月比较忙。”刘海点点头。
  “那好吧,你忙,我先走了,事情一大堆。”孙爱国就是来问刘海这个问题的。
  现在内地也是一样的,只要能出口出去,换一些成套的设备,大化工关系很大,最基础的就是肥料之类的,用煤或者天然气生产尿素什么的。
  “那行,厂长慢走。”刘海也没问有关12缸柴油机的事情,厂长不说自己不问。
  “水上飞机应该拿出来了。”等孙爱国走了之后,刘海就决定把水上飞机拿出来,这更改了一些气动布局,但是不大。
  在十分懂行的眼里,这就是需要很多的设计,在不怎么懂行的眼里,这就是改变不大……
  “水上飞机搞完就是吊车,两个月吊车出来就接上盾构机,盾构机试验调试估计要好几个月,今年主要就这些。”刘海心里盘算了一下,看了看时间,然后就前往飞机制造车间。
  第322章 努力
  “刘科长!”
  “刘科长!”来到飞机车间这边的工人以及技术人员纷纷的打招呼。
  刘海直接找了几个技术工人,把图纸拿出来,首先把飞机的骨架需要的零部件长短拿出来。
  水上飞机就整个机翼改动了一下,然后把下面的起落架换成两个浮筒。
  距离刘海干活两千米远的地方,就是摩托车厂的培训学校,就是一大片的平房,平房里面都是各种的机械设备。
  学生们正在里面学习各种机械的操作,大部分学生都专心致志的看着老师的操作。
  这些学生都是初中生,能够进入摩托车厂的初中生都是学习十分好的,剩下的学习能力差一点的就分配到周边的那些配套厂。
  摩托车厂还担负着给其他厂子输送技术工人的功能。
  整个学校分为好几个校区,每个校区大概2000人左右,这些学生会学最基础的机械操作,然后厂子会根据学生对于每种机械操作的成绩,最后分配岗位。
  车床,磨床等等不同的设备,当然,这些新进的学生里面特别优秀的也会被分配到一些保密车间。
  技术难度较高,并且保密的车间,一般人是很难进去的。
  这些毕业的初中生都来自于京都周围省份的农村,当然都是根红苗正的家庭,不会有任何的问题。
  摩托车厂就喜欢农村里面的老实娃,不喜欢城里那种,农村里的老实娃更加容易听话,也更加容易吃苦。
  城里的学生有些就吃不了苦,这是摩托车厂培训了很多的学生,总结出来的经验。
  有些学生的父母都有工作,从小生活条件就不错,吃不了太多的苦。
  赵建设就是其中之一,来自于中原省靠近山区的某个小县城下面的村里面。
  赵建设今年16岁,本来要在今年六月初中毕业,因为学习成绩好,所以提前三个月进入到摩托车厂。
  赵建设早在十岁的时候,就知道了摩托车厂。
  赵建设所在的山区乡村,土地十分贫瘠,就连吃水都要到很远的地方,用骡马运回来,那个时候赵建设在村里面小学,每天上午小学里面的学生都会用桶去很远的地方抬水回来。
  上午两节课的时间基本上都要去抬水,而那一年十分干旱,家里的老人都说今年大旱,要准备出去讨生活。
  就在初春的某一天,七八辆怪模怪样的车开到了学校操场上。
  其中有一辆车,上面全是钢铁,赵建设后来才知道,那是打井机。
  后面还有几台拖拉机,拉着各种设备。
  村里面的人男女老少齐上阵,把打井机还有柴油机全部抬到了学校后面的山坡上。
  然后就在村里男女老少的议论声中开始了打井。
  十岁的赵建设很不明白,后面的石头山就长一些酸枣树,其余的什么都不长,怎么可能有水。
  就连村里的老少爷们都不看好,在那上边打井,不过这个打井的机器十分厉害,坚硬的石头上面很快就打出了一个洞。
  那个时候周边很多村民都来看,有人说在什么地方,什么地方都打出来了水。
  不过两天之后,当一股清澈的水从半山腰上喷出来,颠覆了赵建设的认知,也颠覆了村里面男女老少的认知。
  赵建设始终记得,当水喷出来的时候,村里的老少爷们是什么样的表情,就包括那个成天黑着脸的村长,嘴巴都笑裂开了。
  还有几个跪着喊老天的,被村长一顿踹。
  初春,石头山里面出来的水,居然还冒着热气,并且水十分的甘甜。
  村里的男女老少齐上阵,在这口水井下面打了很多的水池,还把井口用石头围起来,防止牲畜过来糟蹋这处水井。
  从这一天开始,赵建设就再也没有去抬过水,而这一台打井机,给村里面又打了两口井,那一年后面也天旱,但是村里面的粮食还是有收获。
  而且三口水井直到现在也源源不断的涌出,清澈的泉水,村里面还在河沟里面修建了一个小型水库。
  赵建设听说打井的人说,这些设备是京都市摩托车厂制造!
  赵建设那个时候就发誓,自己以后也要当工人,造更多的打井机。
  然后第二年,村里面多了一个加工坊,最开始的是整个村里几个村民小组共用一个加工坊,就在村小学旁边。
  每天上课都可以听到柴油机轰隆隆的声音,那里面可以把小麦加工成面粉,也可以把面粉加工成面条。
  还可以把红薯干加工成红薯粉,还可以把玉米加工成玉米粉。
  可以把小米脱壳,也可以把一些秸秆粉碎用来喂牲口。
  到了冬季那边还可以生产粉条。
  又过了两年,每个村民小组各自有一套加工设备,并且还有手扶拖拉机。
  赵建设这个时候才知道,这些拖拉机也是京都摩托车厂制造的。
  京都摩托车厂在赵建设的心目中变得越发高大,能够生产这么多机器设备的厂子肯定不小。
  后来到了乡里面读初中,赵建设才知道,整个乡里面有上百口水井,大旱的那几年就是这些水井救了整个乡里面十几个村子,几千户人的性命。
  很多老年人都说,要不是这些水井,估计很多老年人都挺不过去,更别说牲口什么的。
  赵建设又看到了摩托车,摩托车居然也是京都摩托车厂制造的。
  而且也知道整个乡里面一共有几十台手扶拖拉机,还有几十套加工设备,都是京都摩托车厂生产的。
  就在去年,乡里面多了两辆小汽车,这两辆小汽车,一辆属于乡政府,一辆属于乡里的公安,据说也是京都摩托车厂制造的。
  今年刚刚过年,县里面就来乡里面的初中,赵建设就被选中,去县里面体检,然后登记,半个月之后赵建设就接到要到京都工厂上班。
  县里面组织班车跑了整整一天才来到京都,到了京都之后,已经是晚上了。
  不过工厂里面的人很热情,食堂很大,县里面来了200多个人,坐在食堂里面,好像没有人一样。